亚洲 > 亚洲环境概况

亚洲: 亚洲环境概况

2012/08/03

更多

 

 

亚洲环境概况


气候变化威胁到世界各国,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将会因气候危机而受害尤深。《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气候变化》指出,他们将要承担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损失的75~80%。
单靠快速或公平的经济增长不足以抵消来自气候变化的威胁,特别是在继续奉行碳密集型增长模式,加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尤为如此。因此,不能说气候政策是在增长与气候变化之间两者择一。恰恰相反,气候智能型政策应能促进发展,减少脆弱性,为步入低碳增长之路提供资金。
本小册子重点介绍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已采取的政策建议和措施,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减排)、适应气候变化(适应),建立融资与技术合作共同面对一项迫 在眉睫的全球挑战。《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敦促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必须立即行动,共同行动,以不同方式行动,以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和 人民受害。

世界有一个转瞬即逝的时机,可供我们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和资金。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决定着明天的气候,也限定了留给子孙后代的选择。
 
要保持高于工业化之前摄氏2度的气温水平(这可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最佳水平),就要求进行一场全球能源革命,立即采用节能和现有的低碳技术,大规模投资开 发推广新技术。温室气体一旦排放出去,就会在大气层内停留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截留热能并长时间地影响气候模式。我们今天建造的发电厂、新的城市社区和水库 将会持续数十年之久。
气候变化将会降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量。今天试验的新技术和气候适应型农作物品种可能会决定这些国家不断增长的人口未来的能源和食品来源。

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在其国内减少碳足迹,并资助发展中国家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和缓解全球进一步变暖。
 
发达国家行动起来制定减排目标,就可以为发展中国家亿万人民尚未满足的能源需求腾出一些“污染空间”。根据《世界发展报告》,假如美国用节能型汽车替换4千万辆SUV越野车,几乎就能抵消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尚未通电的16亿人民供电产生的排放。

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决定着明天的气候,也限定了留给子孙后代的选择。发达国家采取有力行动,就能刺激绿色技术的创新与需求,并能快速推广。这也有助于建立规模够大且稳定的碳交易市场。新技术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在扩大能源服务面的同时走上低碳发展轨道。
 
若要通过社会救助计划保护极端弱势人群,要建立国际风险分担安排,要促进知识、技术和信息交流,国家和国际支持则必不可少。以不同方式行动政策制定者不能按照过去的气候做规划,而必须关注各种气候未来,促进多条战线的创新。
在未来数十年,世界能源体系必须转型,从而将全球排放量降低50~80%。新建基础设施必须能够抵御新的极端天气。农业生产力和水资源管理需要加以改善,从而既能养活新增的30亿人口,又不对业已不堪重负的生态系统构成更多的威胁。
 
惟有长期的、大规模的综合管理和弹性计划才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地球碳储量的同时,满足增加的自然资源需求。气候适应措施应建立在对气温、降水和物种变化模式所掌握的新信息的基础上。
 
目前用于适应与减排措施资金还不到2030年之前每年实际需要的5%,弥补资金缺口需要作出巨大努力。
 
说服人民和机构团结起来支持变革,抓住时机实现气候智能型发展,这是一项重大挑战。
 
气候变化:对增长与福祉的威胁
 
约20亿人口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在反贫困斗争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0~2005年期间,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降低了70%, 主要归功于中国通过高速经济增长使4.75亿人口脱贫。
 
然而,这种进步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同期的能源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翻了一番。由于中国的高能源消费和印尼的土地用途改变以及砍伐森林,尽管人均排放量在地区内仍处于低位,但中国和印尼目前已跻身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列。
 
该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增长与减排措施之间取得平衡,从而使地区步入危险性较小的轨道。《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列举了该地区采取有力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实例。变革的气候已经成熟。
 
由于若干严重的气候变化因素和脆弱性,通过创新应对气候变化是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优先重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需求将随着经济向前发展而不断增加。在 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多数国家都需要大规模地发展能源、交通、城市系统和农业生产。采用高碳技术维持增长将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进而导致更多的气候变化。
 
土地用途改变和砍伐森林。土地用途改变占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34%,其次是电力及其他动力、工业及农业。在印尼,据信伐木、森林火灾和泥炭地退化占该国 二氧化碳排放的80%以上(世界资源研究所,2007),但印尼的排放规模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对影响,每年上下波动。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从整体上部分抵消 了该地区的森林砍伐。
脆弱的沿海地区人口。该地区超过一半的国家是太平洋岛国。大量人口居住在沿海和地势低洼的岛屿上——例如,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口、越南约有4千万人口、太平洋岛国约有2百万人口居住在这些地区。海平面上升,加之三角洲陆地下沉威胁着整个地区的沿海地带。
 
水资源可利用量、洪灾和疾病。气候变化预期会威胁到中国西部地区2.7亿人口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极端天气事件(洪灾和旱灾)趋于上升,自然栖息地岌岌可危。
 
在过去20年,中国的短时间高温热浪日趋频繁,菲律宾暴雨增多造成泥石流和洪灾,太平洋岛国飓更加严重,海平面出现上升(IFRC,2006)。
 
政策气候变化:对增长与福祉的威胁
 
2008年,一场台风使河内这条道路水流成河。第二年菲律宾遭受巨大洪灾侵袭。.
 
制定者们已将越来越多的发展预算挪用于应对与天气相关的紧急事件。气温上升将会改变病虫害和疾病分布。
 
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化和快速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退化,导致对土地、水和森林资源的压力加大,天气更加变化无常,极端天气日趋频繁,使得管理工作更为复杂。 例如,在湄公河流域,雨季的降水强度可能会增大,而旱季可能会延长两个月(Snidvonds et al., 2003)。
 
经济影响。农业是风险最大的行业之一,在本地区GDP中约占13%,但在一些国家高达GDP的三分之一。约6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约50%的土地用于农 业。严重的旱灾、洪涝和土地退化预期将会降低生产率。由于亚洲未来数十年气候变化的结果,谷物产量预计会大幅下降。根据对2100年之前最保守的气候变化 预测,谷物净产量预计会下降至少4~10%,在一些关键的产粮区降幅将高达40% ( IPCC,2007 )。
 
在海上,东南亚地区管理良好的珊瑚礁价值约130亿美元。业已在工业污染、沿海开发、过度捕捞、农药化肥径流的压力下不堪重负的珊瑚礁极易在海洋温度上升的影响下出现白化。沿海地区、渔业和洋资源尤其脆弱,从而对食品安全和生机带来严重影响。
 
促进气候智能型增长
 
满足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人民和企业未来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增强能源安全,维持经济增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是摆在该地区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项严峻的挑战。虽然近年来能源消费骤增(主要是受中国发展重工业推动),但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对发展与环境都有利的措施。
提高能效的措施对于能源供方(如煤炭、石油和油气燃烧以及电力生产和输配电)和需方(建筑物、交通运输和制造业的能源使用)的节能潜力最大。减排的第二大 来源可以来自于发电的低至零排放燃料,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但是,如果没有新技术,如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进行技术转让的碳捕获及存储技术,想让世界步入可持续 的低碳轨道是不可能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许多国家都已开始开拓清洁能源之路。
 
降低能源强度

中国政府在2005~2010年期间把能源强度降低20%,到2010年将会把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减少15亿吨,这是世界上最具进取性的减排目标,是欧盟根据《京都议定书》承诺达3亿吨减排量目标的五倍。
 
世界银行为中国开发节能服务市场提供支持, 并帮助金融机构加强能力建设,使其能够管理主要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进一步投资。投资可再生能源在菲律宾,由北风公司(NorthWind)在北伊罗柯斯省管理的一个33兆瓦的风场满足了该省一半的能源需求。世行通过其原型碳基金提供支持,使该公司得以通过出售碳减排信用创造了更多的资源。菲律宾也拥有一个大型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