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 > 以色列 > 以色列人口概况

以色列: 以色列人口概况

2012/08/31

更多

 

 

以色列人口概况

以色列是个民族大家庭,其居民在民族、宗教、文化和社会背景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渊源的新社会,它今天仍然在不断地交融和发展。在以色列 650多万的人口中,77.3%是犹太人,15.4%是阿拉伯人(大多数是穆斯林),余下的7.3%是德鲁兹人、切尔克斯人和其他不以宗教划分的少数民族。

以色列是一个较为年轻的社会,其独特之处表现为献身社会、笃信宗教、政治意识敏锐、财力雄厚和文化上富有创造性,这些特点是以色列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犹太人社会

漫长的归途犹太人大约在2, 000年前被驱逐出以色列故土,后来流散到其他国家,主要是在欧洲、北非和中东。多少世纪以来,尽管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大型的犹太社区,但他们还是不时遭到无情的歧视、残酷的集体迫害和全体或部分的驱逐。每一次迫害和暴力的浪潮都他们坚信"流亡者的聚集"这一观念,并激励着个人和各团体重返祖先家园的信念。创立于19世纪末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将这一观念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以色列国则将这一观念变成了法律,它赋予每一个希望在这一国家定居的犹太人以公民权。

新社会的形成

以色列当代犹太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是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 (1917-1948年) 形成的。以色列故土上的犹太社区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激励下发展了社会和政治体制,在没有主权的情况下行使权力,每一个阶层都动员起来,朝着巩固和发展的目标前进。自觉自愿是其政治基础,平等主义则是其社会凝聚力。取得政治独立和随后进行的大规模移民使以色列的犹太人口在建国后的4年内 (1948-1952年)翻了一番,从65万人增加到约130万人,改变了以色列社会的结构和成分。由此产生的社会群体组合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主要由原来的定居者和来自战后欧洲的大屠杀幸存者所构成的多数人口;以及大批近期来自北非和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犹太移民的少数人口。虽然大多数建国前的人口保持着坚定的意识形态信念、开拓精神和民主的生活方式,但许多世纪以来生活在阿拉伯领土上的很多犹太人恪守家长制的社会组织,不熟悉民主进程和现代社会的要求,感到难以融入以色列迅速发展的经济。
 
到1950年代后期,这两类人实际上在没有社会和文化交往的情况下并存,来自北非和中东的犹太人在反政府抗议示威中表达了他们的失落感和敌对情绪,这些抗议示威在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要求政府给予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补偿性的分配资源并开展积极行动,以帮助弥合他们与主流以色列人之间的差距。除了这些年间由其人口差异所产生的紧张关系之外,以色列社会还要为经济独立而斗争,而且还要抵御边界那一边的阿拉伯人的好战行动来保卫自己。此外,犹太社会内部的宗教、历史记忆和民族凝聚力的共同特性是牢固的,已证明足以应付它所面临的挑战。
 
20世纪 80 年代时,抗议示威运动已变得微不足道,出身于不同种族的Sephardi和Ashkenaz人(西班牙葡萄牙犹太人的后裔与原来的定居者的后裔)之间的婚姻越来越普遍,种族间的社会差异缩小了。但是在1984年,一个由正统西班牙葡萄牙犹太人后裔组成的政党—Shas成立了,该党随后发展成第三大政党,它有效地在两个主要政党之间起着势力均衡的作用。

继续聚集

多年来,以色列不断接纳数量或大或小的来自西方世界的自由国家以及那些贫困地区的新移民。最近的大规模移民浪潮中,有多年来一直为移民以色列的权利而斗争的前苏联大量犹太社团的成员。虽然在70年代大约已有10万人设法移居以色列,但从1989年起,又有100多万人在以色列国定居。他们当中有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著名的科学家和声誉卓著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才能正在为以色列的经济、科学、学术和文化生活作出重大的贡献。
在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大规模的空运把据信从所罗门王时代起便居住在埃塞俄比亚的古老犹太社团带到了以色列。虽然5万名移民从非洲农业环境转入西方工业化社会需要假以时日,但他们的年轻人适应新环境的热望将会加速这一长期分离的犹太社团最终与祖国融为一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约有35,000名移民从阿根廷来到以色列

宗教多样性

自《圣经》时代起,犹太民族便信仰一神教,这就是集宗教观和民族观为一体的犹太教。到18世纪,世界上大多数犹太人生活在欧洲的犹太居民区内,与外界很少往来。在犹太居民区中,他们管理自己的事务,恪守由世世代代宗教学者制订和整理的犹太教法典《哈拉卡》。

19 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争取解放和民族主义精神,使人们逐渐地对教育、文化、哲学和神学采取了更加自由的态度。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还发生了若干次犹太运动,其中一些沿着自由的宗教路线发展,另一些则拥护民族和政治意识形态。结果,许多犹太人(最终是大多数犹太人)背离了正统犹太教及其生活方式,一些人则努力完全融入了整个社会。

今日以色列的犹太社会由包括极端正教派一直到将自己视为世俗人士的严守教规和不严守教规的两种犹太人构成,但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分明。如果以恪守犹太教法典和习俗的程度来确定正教派的话,那么以色列犹太人中有20%是遵守所有的宗教戒律的,60%的人根据个人的意愿和民族传统遵守犹太教的某些戒律,剩余20%的人基本上不遵守教规。但由于以色列被视为一个犹太教国家,安息日(星期六)和所有的犹太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被规定为全国性节日,全体犹太居民都庆祝这些节日,而且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庆祝这些节日。

还有一些标志,如为孩子选择宗教教育的父母的百分比,或在全国选举中投票支持宗教政党的人的百分比也可表明信奉宗教的程度。不过,这种统计数字的意义很模糊,因为不守教规的父母也有可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入教会学校,而许多正教派公民也会投票支持非宗教政党。


基本上,多数人可以被描绘为世俗犹太人,他们公开采取现代生活方式,却又不同程度地尊重和遵守宗教戒律。在这些多数人之中,许多人遵循一种已经改变了的传统生活方式,一些人则选择加入一个自由的宗教流派。

在遵守教规的少数人中,许多人在参与国家的民族生活的同时,还恪守犹太教法典所规定的宗教生活方式。他们认为现代犹太人国家是救世主弥赛亚降临和犹太人在以色列故土获得救赎的第一步。

相反,极端正教派犹太人却相信,只有在救世主弥赛亚降临之后,犹太人在以色列故土的主权才能恢复。他们严格遵守犹太教的法典,生活在单独的居住区内,开办自己的学校,身着传统的服装,区分男女的不同职责,并遵循一种严格规定的生活方式。

犹太人内部的动态

由于宗教与国家没有明确分离,社会团体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以色列应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其犹太宗教特性。虽然正教派势力寻求将宗教立法扩展到它拥有全部管辖权的个人生活事务的领域之外,但不严格遵守教规的派别认为此举乃是宗教压制,违背了国家的民主性质。不断争论的问题之一是为确定某人是犹太人所必需的种种因素。正教派主张严格根据犹太教法典来确定犹太人:其生母必须是犹太人,而世俗犹太人普遍赞同根据公民鉴别标准并结合犹太教而给犹太人下的定义。这些利益冲突已使人们开始寻求以法律手段划分宗教与国家之间的界线。在找到全面的解决方案之前,一项在以色列独立前夕达成的被称为"维持现状"的不成文协定具有权威性,该协定规定将不对宗教地位作任何根本性改变。

基布兹社会

基布兹,即集体农场,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和公有原则之上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框架,它是由20世纪初的开拓社会发展而来的,已成为一种永久性乡村生活方式。多年来,它建立起繁荣的经济,最初以农业为主,以后又增加发展了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并以其成员对缔造和建设以色列国作出的贡献而享有盛名。

以色列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基布兹在定居、移民和防务方面承担着主要职能,但当这些职能移交给政府之后,基布兹和以色列主流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所下降。它作为社会和体制发展先驱的中心地位有所削弱,而且从1970年代起,它那在建国初期因在议会中席位过多而盛极一时的政治力量已日趋衰落。然而,基布兹在本国产品中所占的份额继续大大高于其人口所占的比例。

近几十年来,基布兹已变得更为内省,强调个人的成就和经济增长。在许多基布兹中,随着基布兹内禁止雇工的禁忌有所减弱,"自己动手"的职业道德规范已变得不太严格,而且正在雇用更多的非社员雇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基布兹社员正在基布兹以外工作,他们的薪金收入为基布兹带来了好处。

今天的基布兹是三代人的成就。创始人基于强烈的信念和明确的意识形态,创造了一个具有独特生活方式的社会。他们的子女出生时,基布兹的社会结构已经形成,子女们便努力工作,巩固其社区的经济、社会和行政基础。目前这一代人成长于一个很稳固的社会,但他们正在努力面对现代生活的挑战。今天,人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个人和基布兹社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责任今后会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以及近年来的技术和通讯发展对基布兹社会的影响。一些人担心,在为适应环境变化进行的调整中,基布兹正在危险地背离它最初的原则和价值观,其他人则认为,这种妥协和适应的能力是基布兹生存的关键所在。

 

少数民族

以色列有150多万非犹太人,占以色列总人口的23%。尽管他们被称为"以色列阿拉伯公民",但他们包括许多主要讲阿拉伯语的不同民族群体,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穆斯林阿拉伯人约100万人,多数为逊尼派教徒,主要居住在小城镇和乡村中,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以色列的北部。
贝都因阿拉伯人,也是穆斯林(估计人口17万左右),属于约30个部落,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南部广阔的地区。贝都因人原来是游牧民族,目前正经历着从传统的部落社会结构向永久定居社会的转变过程,并在逐渐加入以色列的劳务大军。
基督徒阿拉伯人,约11.3万人,主要生活在包括拿撒勒、谢法拉姆和海法在内的城市地区。虽然名义上教派林立,但大多数人加入希腊天主教会、希腊东正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会。
德鲁兹人,约10.6万人,讲阿拉伯语,生活在以色列北部的22个村庄,他们构成了一种单独的文化、社会和宗教社团。虽然德鲁兹教派不为外人所知,但其哲理中一个为人所知的方面是塔齐亚(taqiyya)观,要求其信奉者完全忠于居住国政府。
切尔克斯人,约有3,000人,集中居住在北部的两个村庄。他们既无阿拉伯渊源,也无更大的伊斯兰社会的文化背景,但却是逊尼派穆斯林。虽然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性,却参与以色列的经济和国家事务,而且没有被犹太人社会或一般的穆斯林社会所同化。

阿拉伯社区生活

阿拉伯移民进出以色列的情况随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变化。19世纪末,当犹太移民刺激经济增长时,许多阿拉伯人受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和较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也来到这一地区。以色列的大多数阿拉伯人生活在加利利自给自足的城镇和乡村中,其中包括拿撒勒市、位于哈代拉和佩搭提克瓦之间的中部地区、内盖夫以及生活在混合居住的城市中心,例如耶路撒冷、阿卡、海法、卢德、拉姆拉和雅法。

以色列的阿拉伯社区主要形成了一个由中产阶级占绝大多数的社会中的劳动阶层、一个高度集中化国家中的政治外围群体和在讲希伯莱语的多数人口中讲阿拉伯语的少数人口。阿拉伯社区基本上没有受到同化,促进其独立存在的因素是使用阿拉伯语这一以色列第二官方语言;设立单独的阿拉伯/德鲁兹学校体制;容纳阿拉伯大众传媒、文学和戏剧;各保存裁定个人事务的独立的穆斯林、德鲁兹和基督教教派法庭。虽然以往的习俗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部落和家族权力的逐渐削弱、义务教育的影响和参与以色列民主进程,正在迅速改变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目前,规定妇女享有平等权利和禁止一夫多妻和童婚的法律,已大大提高了以色列的阿拉伯妇女的地位。


阿拉伯人的政治参与表现在国家和市政选举上。阿拉伯公民管理他们自己的自治城市的政治和行政事务,并通过他们在以色列议会中的当选代表来代表阿拉伯人利益,这些代表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以改善少数民族的地位和他们在国家利益中所占的份额。

以色列建国(1948年)以来,考虑到阿拉伯人的家庭、宗教和文化与(同以色列存在着长期争端的)阿拉伯世界有亲密关系,并顾及到可能会产生的双重效忠问题,阿拉伯公民可免于在以色列国防军中服义务兵役。但国家同时鼓励志愿服役。每年都有一些人作出这种选择。自1957年以来,在德鲁兹和切尔克斯社团头领的要求下,这两个少数民族的男子开始在国防军中服义务兵役,同时,贝都因人参加职业军队的人数也在稳步增加。

阿拉伯-犹太人动态

以色列的阿拉伯公民占以色列人口的1/6,他们生活在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冲突地区的边缘。然而,虽然从文化和特性上看他们仍然是巴勒斯坦人的一部分,并且对将以色列确认为犹太国家持有异议,但他们认为自己的未来是与以色列联系在一起的。在此过程中,他们将希伯莱语作为第二语言,将以色列文化作为他们生活的另一层面。同时,他们努力在更大的程度上参与国家生活,进一步融入国家经济,为他们自己的城镇和村庄谋取更多的利益。

由于宗教、价值观和政治信念有着根深蒂固的差异,阻碍了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之间的民族关系的发展。然而,若干年来两个自我隔离的社会通过共存,已开始彼此接受,承认了各自的独特性和愿望。

多元文化与隔离

以色列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多语言的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非正式隔离模式。虽然官方的政策并没有隔离各民族群体,但社会中的许多不同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隔离的,并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文化、宗教、意识形态和/或民族特性。

然而,尽管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社会分裂、某些经济差异和某种往往过热的政治生活,但社会是相对平稳的。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社会冲突得以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这可以归功于体现着严格的法律和公民平等的国家司法和政治制度,尽管这种冲突仍然是社会动荡的一个固有的潜在因素。

因此,以色列并不是一个熔炉社会,倒更像一幅由共同生活在一个民主国家框架内的不同人口群体所组成的镶嵌画。

宗教自由

以色列国立国宣言》(1948年)保证所有人的宗教自由。每一个宗教团体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实践上都可以信仰自己的宗教,庆祝其宗教节日,过每周的安息日,并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每一个宗教团体都设有得到法律承认的宗教理事会和法庭,并享有对所有宗教事务的诸如结婚和离婚等个人事务的管辖权。每一个宗教团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礼拜场所,以及历经一个又一个世纪形成的传统宗教仪式和独特的建筑特征。
 
犹太教会堂:传统的正教礼拜需要有由法定人数为10名成年男子组成的祈祷班。每天祈祷3次。男女分坐,覆盖头部。主持礼拜的可以是一位拉比、会堂歌咏班领唱者或是作礼拜的人。拉比不是教士,也不是上帝与教徒的中间人,而是一名教师。犹太教会堂的中心点是面对耶路撒冷圣殿山并收藏《希伯莱圣经》(即《托拉》)经卷的圣舟。全年轮流阅读规定每周阅读的部分。礼拜仪式在安息日(周六,即犹太教的安息日)和节假日尤为隆重。
 
清真寺:穆斯林每天祈祷5次。祈祷时男女分开,脱鞋,可能还要进行宗教沐浴仪式。穆斯林面向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祈祷,清真寺墙上的一个壁龛指示着麦加的方向。礼拜仪式由一名阿訇主持,阿訇是穆斯林祈祷主持人。星期五是传统的穆斯林安息日,那一天通常要公开宣讲教义。
基督教教堂:基督教的礼形式和次数根据不同的教派而有所不同,但都在星期日(基督教的安息日)举行专门的仪式。礼拜仪式由一名教士或牧师主持。男女一起祈祷。男子通常免冠,妇女则可以覆盖头部。礼拜仪式常伴有音乐和合唱。教堂的传统布局呈十字形。
 
宗教圣地:每一处宗教遗址和神殿均由其宗教权力机构管理,自由进入和朝拜活动受法律保护。主要的宗教圣地有:
犹太教圣地:耶路撒冷的西墙(又称"哭墙"),即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迹,以及圣殿山;伯利恒附近的拉结墓;希伯伦麦比拉洞穴的先人墓;太巴列的迈蒙尼德斯(兰巴姆)墓和梅龙的西蒙-巴尔约海-拉比墓。
伊斯兰教圣地:圣殿山上的哈拉姆·阿什·谢里夫建筑群,包括耶路撒冷的圆顶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希伯伦的先人墓;阿卡的贾扎尔清真寺。
 
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受难地、最后一次晚餐的餐厅、圣墓教堂以及其他耶稣受难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遗址。伯利恒的圣诞堂;拿撒勒的圣母领报堂;加利利海(基内雷特湖)附近的至福山、太巴哈和迦百农。
巴哈伊教(19世纪中叶在波斯建立的世界独立宗教)圣地:海法的巴哈伊世界中心,巴布神殿;阿卡附近的巴哈安拉—巴哈伊教的先知创始人—神殿。
 
德鲁兹教圣地:摩西岳父杰瑟罗之墓,位于加利利的希梯角峰附近。

卡拉派,犹太教的一个教派,其历史可追溯到8世纪,该教派恪守《托拉》(《摩西五经》),将其奉为唯一的宗教法典。尽管卡拉派被视为犹太教的一个派别,而不是一个单独的社团,他们却保持着自己的宗教法庭并往往只在教派内通婚。今天,在以色列生活着约几千名卡拉派教徒,主要分布在拉姆拉、阿什杜德和贝尔谢巴。

撒马利亚人自认为是真正的犹太人,他们只相信《托拉》及其最接近的续篇《约书亚记》。撒马利亚的盖里济姆山是他们的圣地,他们相信亚伯拉罕在那里试图牺牲以撒,并相信所罗门在那里建立了第一圣殿。渊源流长的撒马利亚人仅存近600人,他们声称是10个失散的以色列部落的后裔,目前生活在两个地方:约一半生活在“盖里济姆山”山峰附近的基尔亚特-卢扎村,而另一半是以色列公民,生活在特拉维夫附近的霍隆的小住宅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讲阿拉伯语,在礼拜仪式中则使用一种古希伯莱语。根据迄今为止所了解的情况,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没有撒马利亚人了。